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 文/图、视频 部分照片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
紧靠龙湖时代天街B馆旁有一栋别致的建筑,红色外墙的三层老楼以正中高大石砌拱门为中心呈对称造型,颇有点中西合璧的风格。这是什么建筑?在周围摩天大楼和璀璨灯光的包围下,她并不显得落寞。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该栋建筑已入选重庆市第四批历史建筑名录,她就是曾经的重医子弟小学教学楼。
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走进该建筑,并寻访了当年的老校长,听她们聊聊重医子弟小学的故事。
▲教学楼正立面,呈对称造型
教学楼古色古香
重医子弟小学目前已停办,现在学校周围并无标识。不过在熟悉人士的指引下,教学楼并不难找,教学楼正立面正对大坪正街,建筑的独特造型让她在车来车往的繁华市区仍然显眼。
日前,记者从茶亭南路进入学校。干净清爽的操场和明亮的教学楼映入眼帘。显然学校刚经过一番收拾,教学楼前一排老树经过修剪后,也只剩下主干上屈指可数的枝丫,就像脱去冬衣的瘦高个。
记者看到,紧邻操场旁有两栋建筑,两栋建筑成90度直角分布,侧面对着大坪正街的建筑和周围其他建筑无异,年代并不久远,而正立面正对大坪正街的建筑则经不同时间的教学楼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
正在教学楼里装修的杨师傅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对教学楼一楼进行装修,未来将作为一家单位的办公场所。杨师傅表示,这栋建筑中西合璧风格,和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援助中国时在重庆修建的建筑很像。
▲目前正在装修的教学楼一楼内景
记者看到,建筑的二层外墙上写着几个标语大字,虽然字迹已经脱落,不过还可以看得出来“团结”“创新”的字样。古色古香的建筑正中为高大石砌拱门,拱门四平八稳,高大庄重,整个建筑以拱门为中心对称分布,很像宫殿庙宇。
据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这种建筑造型的专业术语为横五段、纵三段的对称式造型。
▲建筑正立面上的字迹
教学质量好 石桥铺一带很有名气
建筑建造年代是多久?专门为重医子弟小学修建的吗?记者联系上了重医子不同时间的教学楼弟小学的老校长——84岁的冯官君。
冯官君1964年在重医子弟小学工作,一直到1993年退休。她告诉记者,195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组建重庆医学院,即重庆医科大学前身。为了解决很多举家迁来的专家教授的子女读书问题,1958年成立了重医子弟小学。
不过小学的校址最先并不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地方,最初的校舍是在医学路重庆医学院家属区的一栋老房子里。这段校史在重庆医科大学的校史档案里进行了记载:当时的校长是二十五岁的孙黛珍老师,带领着二十多个七、八岁的孩子开始了重医子弟小学的创业史。
冯官君介绍,我们今天看到的校址和教学楼是1962年的时候迁过去的,这栋教学楼是原来重医的护士学校,不是专门为小学修建的。
▲曾经的毕业照
“教学楼在当时就很气派,石拱门、红色外墙,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尤其教学楼前一排枝繁叶茂的古树,更增添了学校的味道。”冯官君印象中,石拱门进去右手边原来是个很宽阔的空间,里面有舞台,孩子们表演节目,学校开大会都在里面,有点像礼堂的作用,不过后来改成了小教室。
记者了解到,初建时期的子弟小学,虽然资金短缺、师资匮乏、教学设施不全,但是学校还独创性地开设了英语课程。也正是在这里,重医子弟小学从一个班发展到鼎盛时400多人澳门天天好彩资料精准块。冯官君就是1964年,从八一幼儿园被“挖”到子弟小学去的。由于热爱教育加上威望比较高,80年代冯官君曾担任过学校校长。
聊到重医子弟小学,83岁的冯官君在电话里面很高兴,她说,60年代到80年代,小学在石桥铺一带都很有名气,这得益于老师们的敬业和这里的教学质量。由于教学质量和升学情况好,她的孩子小学六年级也转到了该校。
冯官君告诉记者,作为重医子弟校,学校最开始主要的生源来自重医以及几所附属医院的子弟,后来还吸引了石油学校和歇台子党校的子弟。
▲石拱门
生源减少 10年前停办
由于家庭影响,当年的不少学生都“子承父业”,现在都已成长为重庆很多医院有名气的医生和学术带头人。冯官君说,曾经教过的很多学生现在经常都会去看望她,而且她和学校首任校长,近90岁的孙黛珍老师也经常联系。
在实地打探重医子弟小学过程中,记者向周围不少居民打听了这所学校,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所学校。上了年纪的老居民会略停顿一下,然后若有所思地给记者指个方向,并说道,“就在那边,不过学校早已不在了新澳门精准资料免费。”
▲教学楼背面
冯官君说,90年代,由于学校扩招和可以择校等原因,重医子弟小学里面真正属于重医的子弟越来越少,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生源得不到保障等多种因素,学校发展逐渐慢了下来。澳门精准资料更新频率
记者联系上重医子弟小学最后一任校长蒋明洁老师,2002年接任校长的蒋明洁告诉记者,当时为了稳定生源,学校还进行了小班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不过,随着社会条件越来越好,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重医的子弟都选择到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就读,到后来,学校里面重医子弟占比还不到20%。
“该开的课程,一门都不少。”蒋明洁说,虽然生源逐渐减少,但是对于当时留下来的学生,学校都继续开课,直至没有学生就读。
2010年,送走了该校六年级最后一个班的孩子,重医子弟小学停办,蒋明洁和部分老师回到了重医工作。而学校教学楼也一直闲置至今。
▲教学楼几年前的样貌
“重医子弟小学不仅留下了重医创业者第二代的童年和青春,重医很多第三代在这里也有记忆。”蒋明洁告诉记者,她从毕业就到子弟小学担任老师,和学校互相见证成长。
如今,重医子弟小学在很多人印象里也成了记忆,学校旁边的地块上盖起了商业中心。灯红酒绿下,教学楼前的操场上,再也寻不见弹弹珠、打弹弓、滚铁环、挤墙角、捉迷藏、斗脚鸡等童年趣事。